理論前沿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科研 > 理論前沿

中外教育思想?yún)R編五:朱熹的教育思想

發(fā)布時間:2013-03-21

?

一、理學的興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朱熹

漢代登上獨尊地位的儒家經(jīng)學,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逐步僵化、衰落,而且受到玄學、佛教、道教的強烈沖擊,學術旨趣越來越下降,僅靠官方的提倡和選士的激勵,才能維持在學校教學中的壟斷地位。盡管唐代韓愈等人高呼捍衛(wèi)和發(fā)揚儒家道統(tǒng),但儒學要想重振,必須自身有一個新的發(fā)展。這一發(fā)展是在宋代實現(xiàn)的,這就是理學的產生。

開理學之先河的是北宋中葉的周敦頤(1017—1073年),他兼容儒、佛、道諸家學派,創(chuàng)造了“無極而太極”的宇宙生成說,成為理學的本體論。張載(1020—1077年)和二程(即程顥、程頤兄弟)分別從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闡述了理與氣、道與器的因果關系,并涉及到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等,構成理學的基本范疇。南宋中期以后,朱熹(1130—1200年)對宋代理學進行了全面地總結和發(fā)揮,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學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統(tǒng)治學說。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劍(今南平)尤溪縣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朱松是程頤再傳弟子羅從彥的學生,朱熹從小深受父親教誨,成年后又師從父親的同學李侗,故深得程學真?zhèn)?。同時又吸收了周敦頤、張載的思想,形成系統(tǒng)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宋代理學集大成的人物。朱熹18歲就考中進士,擔任過不少地方的官職。寧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講,但很快就被免職,后來還被列入偽學逆黨,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贈為中大夫,謚號“文”。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學術研究,在地方任職時總是重視教化,曾重建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親自參加書院的教學、管理工作。他親撰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教條”),也成為教規(guī)的范本。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近思錄》、《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二、朱熹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學思想基礎之上。朱熹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兩種因素構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疇,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本源,也是萬物運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氣”是物質性的范疇,是構成萬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載體,是第二性的。體現(xiàn)在人類社會中,封建的“人倫”,就反映了“天理”的內容?!懊魅藗悺本褪且w認天理,窮盡天理。這樣,朱熹就把封建的人倫道德神圣化、永恒化。可見朱熹的教育理論,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基礎上的。

朱熹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天然的理性的本能:“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自然萬物(即“氣”)都包含著一定的“理”,依靠這種本能的“心靈之知”,就可以接觸體認事物,了解掌握事物的規(guī)則(即“理”),這個過程就叫做“即物窮理”或“格物致知”。

從人性論的觀點出發(fā)論述教育的作用。朱熹繼承和發(fā)揮了二程、張載的人性說,認為人和萬物一樣,是理與氣結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即稟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他說:“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也?!薄靶约蠢硪病?。天命之性是純然至善的,是超越個體而普遍存在的。理和氣結合在一起,就體現(xiàn)為“氣質之性”。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有清有濁,清明至善即為天理,昏濁不善則為人欲,而每一個人所秉受的氣質之性各不相同。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沒有絲毫昏濁? 無人欲之私,故圣人與天地同體,不教而自善。賢人之性次于圣人,通過教育也可達到“無異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則善惡混雜,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間,“教化之行,挽中人而進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墮于小人之涂?!边@是繼承發(fā)展了董仲舒和韓愈性三品的學說。就一般人的內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兩種成分?!暗佬摹斌w現(xiàn)天理,人心體現(xiàn)人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滅人欲”,使“人心”服從 “道心”。這個過程也就是“明人倫”的過程。

朱熹建立在理學思想基礎上的教育作用論,既吸收和歸納了先儒的觀點,又更為系統(tǒng)和精密,將封建綱常推崇得更為深刻和神圣化,因而深受后來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欣賞。

三、論小學和大學的教育階段與教育內容

朱熹在總結古代教育的基礎上,對小學和大學的教育階段劃分及教育內容作了系統(tǒng)論述。人生8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小學和大學是不可割裂的兩個學習階段,即都是為了體認天理的,只是內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學學其事,大學明其理。小學是為大學打基礎,大學是小學的深化。

朱熹將小學教育比做“打坯?!?,強調要從兒童幼小時,就要進行良好的道德行為的訓練。小學以“教事為,具體說,就是“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在兒童階段空講大道理是收不到效果的,最好是從具體的行為訓練著手,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與生長發(fā)育融為一體,就可以“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朱熹編寫《小學》一書,匯集古代圣賢“嘉言懿行”, 并以日常生活中的人倫道德主題分立綱目,如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心術、感化、衣服、飲食等,內容包括名儒的格言和前人的典范事例,對兒童進行生動形象的教育。又撰有《童蒙須知》,對兒童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禮儀、行為一一作了具體規(guī)范。

大學階段是在小學之上的深造,即“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是發(fā)明此事之理”。其綱領,就是“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學的教材主要是《四書》和《五經(jīng)》。朱熹認為:《四書》是大學的基本讀物,是化入圣賢之學的門戶,人人必須學好《四書》,至于進一步學習《五經(jīng)》,那是專門研究的事了。朱熹認為:《四書》是大學的基本讀物,是化入圣賢之學的門戶,人人必須學好《四書》,至于進一步學習《五經(jīng)》,那是專門研究的事了。所以,《四書》地位實際上超過了《五經(jīng)》。

四、論教學和讀書方法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學的修養(yǎng)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一方面要內省,明志養(yǎng)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要外求,認真學習,體認客觀事物。朱熹認為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學習的首要內容自然還是儒家經(jīng)典,因為它凝聚著天理的精蘊。朱熹指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蘊則已具于圣賢之書,故必由是以求之?!?讀圣賢之書并非一般的增知識、長見識,而是要體認天理,朱熹概括為讀書窮理。他說:“為學之道,莫先欲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欲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這是朱熹對自己“平生為學”的總結。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門人將朱熹有關讀書的經(jīng)驗和見解整理歸納,成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六條的內容如下:

1.循序漸進。朱熹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循序漸進的含義:首先,學習的過程應當根據(jù)知識的難易程度確定次序,由淺入深,由小及大。他說:“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并稱:“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后傳以遠者大者”。其次,循序漸進也包括知識的積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學精神。他注解《論語》“譬如為山”時指出:“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小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治學應該堅持不懈,不斷長進。其三,循序漸進還體現(xiàn)在讀具體的書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順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強調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前進。

2.熟讀精思。朱熹強調讀書必須反復閱讀,在遍數(shù)上不能打馬虎眼。不僅要能夠背熟,而且對書中的內容了如指掌,“一一認得,如同自己作出來底一般”。熟讀是精思的基礎,要對書中的名物訓詁,都要一一領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義及其思想真諦。

3.虛心涵泳。讀書必須以虛心的態(tài)度去體會圣賢的用心和寓意,來不得半點主觀臆斷或隨意發(fā)揮。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個意見,再“把圣賢言語來湊他的意思”,甚至穿鑿附會地硬行聯(lián)系,這樣是學不好的。

4.切己體察。也就是“須要將圣賢言語,體之于身”。讀書不僅是要獲得知識、尋求義理,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上,這是儒家提倡“求諸己”,講究自律的思想體現(xiàn)。如果讀書只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或是為了獲取教訓別人的材料,也就喪失了本義。

5.著緊用力。讀書學習一定要抓緊,要努力。朱熹比做“撐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不進則退。讀書又是細致功夫,不能蠻干。他以雞抱卵為喻,急躁是不行的,而且過冷孵不出來,過熱又會死。為此,他提出“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的讀書原則。要考慮到熟讀精思的高標準需要,總的讀書期限不能安排得過于緊湊。而一旦進入學習階段,就絕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6.居敬持志。朱熹視為讀書的“致精致本”,關鍵還在學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態(tài)?!熬础本褪嵌苏龖B(tài)度,誠心誠意、兢兢業(yè)業(yè)地去做,可以說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讀書也不例外。而“居敬”則還有專靜純一、持之以恒的意思。“持志”即有堅定志向。朱熹指出:“立志不定,如何讀書?”要保持努力學習圣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六條均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它的局限性在于,主要是指讀圣賢之書,自然句句是真理,讀書的目的就是窮理,而窮理的目的就是進行封建倫理道德修養(yǎng),掌握知識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質疑和問難的原則,不重視書本與實踐的結合,這正是封建正統(tǒng)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來不同學派人士的批評。

五、論教師與教學

“存天理,滅人欲”歸根結底是個人修養(yǎng)工夫,朱熹認為學習主要靠學者自己努力上進,自求自得。他對弟子說:“讀書是自己讀書,為學是自己為學,不干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边@是激勵的話,不是說根本不需要教師。但教師應該發(fā)揮引導的功能。他說:“指引者,師之功也?!苯處煹淖饔迷谟谑局谑级诮K,重點抓學習的開頭和結尾。教師的任務在于:“作得個引路的人,作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

在德育方面,朱熹主張教育者應以正面引導為主,尤其是對兒童,更應少說那不該做的事,以免起反面誘導作用。他指出:“小學書中,多說那恭敬處,少說那防禁處。”盡量多作積極的指引鼓勵,少作消極的禁止申斥。因此,教師要曉之以理,并以身作則。他在《白鹿洞書院教條》中說:“茍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guī)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后有所持循哉?“如果學生明白了道理,并且能自覺地身體力行,那么,也就用不著由別人給他們制定種種規(guī)矩禁令了。這些原則都是很有價值的。

?

?

-------------------------------------------------------------------------------上傳人:邢??陽??吳??林審??核:張海燕??劉艷濱

負責部門:校科研處

錄入時間:2013-3-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