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通知公告
-
2024年吉林省第二實驗學?!皬妿熡媱潯?/h3> 2024-12-09
-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公開招聘教師面試成績公
2024-07-28 -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公開招聘教師面試成績公
2024-07-27 -
2024年職稱評審公示(三)
2024-07-13 -
2024年職稱評審公示(二)
2024-07-10 -
2024年職稱評審公示(一)
2024-07-09 -
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遠洋)學校 慶祝
2024-06-19 -
致2024級適齡兒童、少年家長的一封信
2024-05-17 -
2024年“五四優(yōu)秀青年”評選活動公示
2024-04-26 -
第十二批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公示(二)
2024-03-12
理論前沿
中外教育思想匯編三: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詮釋
?
作者:肖川
?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西方現(xiàn)代文明相結合的產物,對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蘊含了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獨立之人格”的民主社會的建設者,崇尚有尊嚴的多樣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態(tài)的批判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現(xiàn)代文明對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蛘哒f,蔡元培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時代特征的內涵,這對于古老的中華文明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化,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 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因為它決定我們用什么去培養(yǎng)和怎么去培養(yǎng)。在這一問題上,蔡元培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個人。
“人格”是一個內涵非常歧義的概念。不同的學術領域對人格的定義、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區(qū)分、人格的內涵以及人格的評判標準也就不同。例如:心理學的觀察角度和側重點是人們自然的生理活動和生命活動。所以,它總是從人的生存上或是人的發(fā)展上或是精神上來描述人格,把人格分成正常與異常,并試圖糾正異常人格以歸于正常人格;法學的觀察角度的側重點是人們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它常常從社會等級和財產隸屬關系上描述人格,并將人格分為自由的不自由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自由人格;而倫理學的觀察角度和側重點則是人們的道德關系和道德實踐活動。所以,它常常從人性的規(guī)定和文明的發(fā)展上來描述人格,并將人格區(qū)分為道德和不道德的、高尚的與卑下的,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卑下的人格,弘揚高尚的人格。各領域對人格的區(qū)分,雖然反映了各自領域對人格研究的特點,但又不是涇渭分明的,相互間的關系是交叉而又復雜的。
“人格”一詞來自拉丁語“Persona”一詞,是面具的意思,它是個體用來向社會顯露自己。換句話說,向世界顯示的就是我們的人格,是人的社會自我。美國學者B·R·赫根法指出:“人格這個術語來自拉丁詞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把人格定義為面具等于把人格視為人的社會自我,正是人的這一方面被人用來向社會顯露他自己。這個定義隱含著這樣的意思:由于種種原因,人還有某種隱私的東西沒有被顯露出來?!?/P>
據(jù)張岱年先生考證:“在中國古代沒有‘人格’這個詞,但有‘人品’、‘為人’、‘品格’這些詞。在中國古典哲學中,有獨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個獨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勢力的壓制。”在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結構中,人格主要是一個倫理道德范疇。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沒有人格,德高望重者則人格高尚。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格即思想人格。這種文化心態(tài)是儒學占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文化的折射和積淀。
有學者概括出,我國理論界現(xiàn)在主要從三個方面理解人格:(1)在倫理學范圍內,人格通常被理解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質,相當于“人的品格”。由于我國古代哲學主要是一種倫理學,所以“人的品格”成了我國學術界對人格的主要看法;(2)在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眼里,人格和個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個人心理特征的總和,接近于“人的性格”;(3)在法學中,人格是一種權利,叫“人格權”,表示法律給予保障的與法律主體不可分離的權利,相當于“人的資格”。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養(yǎng)的自由、民主、平等社會新人的目標。蔡元培為實現(xiàn)對國民進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方針,一方面是適應民主共和政體對教育目標提出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由于他留學西歐,受到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影響,接受現(xiàn)代文明的結果。
在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發(fā)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他對于中國近代教育理論的重大貢獻。蔡元培五育并舉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心的德智美諸育和諧發(fā)展的思想,這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創(chuàng),它適應了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順應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變革,以及世界發(fā)展的潮流。
?? ?為了切實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畢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擺脫不了宗派的狹隘性。它與自由、民主、博愛、平等、人權等現(xiàn)代社會的核心價值是沖突的。
??? 二、力倡“尚自然、展個性”
教育是人們尋求解放、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個性、獨特性和多樣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資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標。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理念,這與他倡導培養(yǎng)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會建設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則具有完全人格的個體需要靠力倡“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來造就。
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都是以承認、接納、尊重和珍視多樣化的存在為前提的。個性就意味著差別和多樣化。而多樣化總是優(yōu)于單一化的,因為多樣化包容了最好的單一化。對多樣性的尊重,就意味著對于個性和獨特性的尊重。
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并且是通過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來實現(xiàn)的。個人的發(fā)展、個人的幸福和個人的自由都有著“獨立向善”的價值,它不需要別的任何價值來證明。也就是說,并不因為個人自由是社會自由的條件,也不是因為個人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條件,個人自由、個人發(fā)展才有了價值,個人自由、個人發(fā)展其本身就是目的,有著自足的價值。更何況現(xiàn)實的個人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離開現(xiàn)實的個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不可理解和毫無意義的了。
“尚自然、展個性”是蔡元培針對封建教育無視學生的特點,違反自然,壓抑、禁銦、束縛個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張。
蔡元培認為教育要順應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指出“守成法”與“尚自然”、“求劃一”與“展個性”是新舊教育的分水嶺。為此,提倡教育科學的實驗研究要擯棄注入式教學方法,強調用啟發(fā)式進行教學,特別是學生自動、自學、自己研究的方法。
“尚自然”與“展個性”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其間包含著對于獨特性的尊重。為什么要強調獨特性呢?
首先,每個人生來原本就是獨一無二的,正如我們每個人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一樣,這也是每個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無比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我們要求用一種模式去限制原本是豐富多采、各具特征的個人的發(fā)展,就意味著我們對某些個體的不公正。
其次,每個人的獨特性是人類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也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源泉;各人的獨特性亦即我們之間的差異性,而差異既使得合作成為必要,也使得合作成為可能;人類文化進步的動力蘊藏有個人的獨特性。獨特性不單單是個性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個性得以確立的表征,是個體內在自然——天賦的凸現(xiàn)、顯發(fā)的確證。鑒于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性是個體個性發(fā)展程度的標尺,也就是說,越是具有以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為底蘊的獨特性,個體的發(fā)展程度就越高,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程度越高,那么個體內在自然——潛能的實現(xiàn)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個人的獨特主體性的正常健康發(fā)展或自由發(fā)展,會給人類集體的發(fā)展與人類整體的發(fā)展,提供最豐富生動的動力和源泉,在每個人的這種發(fā)展的交互作用中,每個人的人生將會獲得應有的意義和價值。當自由的權力成為每個個體的實際權力(特別是思想的自由),自由才不會是空洞的概念。一個社會只有以個人為本位、為目的,為每個個體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盡可能地提供最佳條件,這個社會才能在整體上大踏步地前進。
??? 三、主張教育獨立,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
蔡元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主張是教育獨立。所謂教育獨立是指教育超然于政黨、超然于教會,主張教育脫離政黨、脫離教會而獨立,要求把教育事業(yè)完全交給教育家辦理。這一思想是當時在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獨立思潮中最具積極意義的主張。這一主張對于弘揚教育的內在價值無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大學教育思想在蔡元培整個教育思想體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主要思想為:(1)大學的性質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2)大學辦學原則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大學學科的設置應溝通文理、廢科設系。(4)實行教授治校。
而大學辦學原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無疑是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蔡元培主張思想學術自由,這對反對封建專制主義,造就個性豐富、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會的建設者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他在執(zhí)掌北大時,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允許各種學術派別自由發(fā)展,允許有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在大學任教,是思想自由的普遍原則,也是大學的特色所在。
其實,蔡元培先生早就告誡我們:“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們目的的人去應用的”。(蔡元培:《教育獨立議》)有人往往以為自己真理在握,或干脆是真理的代表,說話以真理自居,并不許反對意見有反對的余地,從而無形地限制了自由思想的空間,給專制主義預備了必要的精神土壤。其實,只有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人才可能具有免疫力,也只有在充滿各種誘惑的環(huán)境中,人才能生長出抗拒誘惑的能力;對真理執(zhí)著的追求以及對于生命意義的強烈訴求,即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在個性精神世界中的確立,是教育的重要鵠的。
為了我們的教育有尊嚴的多樣化,為了個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把有爭議的問題、敏感的話題、社會生活的光明面和陰暗面、教師內心的真實想法,帶入課堂,帶入學生的精神生活,是我們明智的選擇,也是對于我們自身和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擁有自信的表現(xiàn)。盡管有的學生可能因此成為叛逆者、成為危害社群的人,但可以肯定,將會有更多的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美好人生與美好社會的建設者。良好的教育注定不會因噎廢食,因為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個價值預設:人性向善——“在我們之中,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之中,終究是好的多,壞的少”,(Norman Meiler)人類追求光明,追求進步的內在沖動永存于我們的血脈之中?;谶@一價值預設,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與責罰。
在我們的教育中對自由探索的推崇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是受到了相當程度上的限制。而自由探索需要我們寬容不同意見,尊重個人表達其思想的權利,不論其價值觀多么與眾不同,都能享有外在的自由。當然,給以對立的意見的寬容,這并不意味著這些意見可以免遭批判性的審視。之所以有必要推崇自由探索,是因為如果存在對立意見自由交換的機會,我們就有通過商談而達成共識的可能,就能拓展我們的視界;相互交換意見的過程往往與結果同樣重要,在教育中甚至更為重要。
今天,我們重溫蔡元培先生那蘊含了現(xiàn)代教育思想精髓的教育主張,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也就是具有“自由之意志、獨立之人格”的)民主社會的建設者;極力倡導教育必須“尚自然”與“展個性”,崇尚有尊嚴的多樣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崇尚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態(tài)的批判性,這對于我們切實地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我們整個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
--------------------------------------------------------------------------------上傳人:邢? ?陽??? 吳? 林審???核:張海燕? ?劉艷濱錄入時間:2013-3-21?